地球人都挡不住的 海底捞 终于上市了,不过上市的撑持不是服务"有毒"的火锅店,而是身藏幕后的火锅料。
7月13日,海底捞掌门人张勇在港交所敲锣,旗下子公司颐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上市。海底捞终于借助颐海,迈出了进军资本市场的步调。从此,餐饮业的上市故事又多了一种新版本。
颐海代表海底捞后行上市
自2011年起,无关海底捞准备上市的信息就层出不穷,但都被海底捞官网以机遇尚未成熟否认。缠缠绵绵5年之后,昨天,海底捞上市风波终于落下一槌,其独家底料供应商颐海在港交所上市。颐海此次来港上市共出售2.6亿股,其中10%地下出售获0.63倍超购;股份以凑近招股范畴下限定价,料集资净额约7.75亿元,重要用作树立河北霸州消费基地、未来潜在战略性收买时机及推行等。就上市首日体现来看,全日收3.25元,较上市价3.3元,低1.5%。
颐海还是最大的中上流火锅底料消费商,目前共有339家经销商,产品供应国际31个省区,超越6000家大型商超市场,包含沃尔玛及家乐福,也包含杂货店、社区门店等传统批发渠道,以及天猫、京东等电商渠道。
海底捞为什么要“曲线上市”
很多人说,颐海上市和海底捞上市,是两个齐全不同的主题。对实践控制人来说,海底捞和颐海就像西装的两个口袋。把钱包放在哪个口袋里,区别不是太大。
海底捞掌门人张勇在港交所敲锣
首先,从股权导致过去说,颐海第一大股东及实践控制人区分是张勇、舒萍夫妇,领有颐海47.76%的股权。其次,从业务往来过去看,颐海的营业支出中有半数以过去自海底捞。
那么海底捞为什么要不直接上市,而把底料商打包给上了?
由于餐饮企业的门店运营是复杂的网状结构,用工密集且流动性极高,存在财务难透明、劳资危险多、税务监管难等诸多疑问,上市不时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。海底捞此番选用拆分出的火锅底料公司上市,比餐饮板块上市更容易。由于供应链公司的 商业 形式是便捷的线性结构:左手买进,右手卖出,赚取两边利润。假设你的消费规模足够大,洽购老本就有压倒性长处,同时,假设下行通道也足够大,利润空间就能继续增长。形式便捷透明+利润继续增长,就导致了一个很好的资本故事。
此外,中国食品产业评论员朱丹蓬示意,火锅底料消费相关于餐饮服务而言,投资者承当的危险更小,而其上市融资后就有了更大的资金池,合乎危险最小化、利润最大化准则。
海底捞对上市的顶层设计
传统的餐饮形式,上市存在指标不明晰、数据不透明等诸多难题。回看海底捞的上市门路,其顶层设计从一开局就在规避这些难题。
海底捞2013年将颐海拆分进去之后便开局减速门店扩张,为颐海上市铺路。截至2014年底,海底捞在国际有109家门店。其成立的前20年,以平均每年5-8家的速度扩张。但自2014年起,开门节拍却突然提速3倍,仅2014年就开出17家店。
由此可见,海底捞门店是颐海业绩优化的“发起机”,为它的上市做足了数据预备。颐海登陆资本市场,也能为海底捞背书。就像张勇所说,上市让海底捞有了一层包全,上市公司的位置和社会股东能协助海底捞处置一些难惹的人和费事;上市还可以促成公司正轨化,也能让海底捞更为“出名”和“完成”。
从颐海的股权结构上,也能看到这层意思:马云等人创立的云锋基金持有6%的股权。此外,新宿愿直接持有的一家机构子公司也持有颐海2%的股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