编者按: “年味”是游子的归心;是全家聚会的欢畅气氛;是屋外烟花闪耀飘进屋内的一股幽香;是妈妈忙前忙后做的一顿热腾腾的年夜饭;是逛庙会看着舞龙吃着糖葫芦,好像又回到童年的一种享用;是不论意识不意识,见面都说“过年好”的那种友好;是家家户户都贴上喜庆对联迎接新春,庆贺新的开局;是满大巷挂满红灯笼,充溢了祝愿话语的节日气氛……
2018年新春之际,黑暗网开启春节特意众筹,围绕“年味”主题征集网友低劣作品。咱们将素来稿当选取局部作品予以刊载,以飨读者。
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的“百节之首”,春节关系的习俗泛滥,而春联文明则是其中的重中之重。每当春节邻近,大巷小巷、城镇乡村,家家户户便会张贴崭新的春联,红底黑字,喜庆而有神韵,火红而又热烈。这春联,或表白一家一户对新年的美妙欲望,或反映不同人家的共同层次,真堪称变幻无穷,丰盛多彩,各显神通。
春联,在老家湖南宁远被称作“对子”、“对联”。记得年少时在老家,过年写春联、贴春联,是一件很开心、乐意的事件,与杀年猪、打糍粑、贴年画一样,属于过年的重头戏。离春节还有个把月,县城街上或是乡镇的墟上就有人专门书写春联发售了。一张不大的方桌上,红纸、毛笔、墨砚等,一应俱全。几张木做的长条方凳,用以摆放写好的春联,等着墨迹晾干。一位先生正弓着腰,挥毫泼墨,陶醉于自己的艺术天地里。此情此景,让人不油然想到了“塾中先生不甘贫,书写春联卖文雅。当众挥毫显本领,自诩笔力胜右军”的句子。那时的春联,大多是写些诸如“财源繁茂达三江”、“春满世间福满门”、“岁岁安康福寿多”等吉利、贺岁的句子。人们花上一块、两块钱,就可以买着拿了退出,贴在自家门上。真堪称:笑意写在脸上,幸福映在春联上。其时年少的我,对书写春联的先生,多少是怀有几分敬重的。曾经童稚地想,这先生,就是小孩儿们往经常常教诲时所说的“喝过墨水的人”吧。待到自己见识日长,就不自觉地生出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豪气来,觉得先生书写的春联也不咋的,居然还敢来大巷上叫卖赚钱。
记忆之中印象最深的一次性自己写春联,是20年前舅舅新房落成的那次了。革新放开后,乡村的生存一天好过一天,村民们开局用余钱剩米,装扮着自己的生存。那年舅舅的新房落成不久,就赶上了过年,人造是少不了写春联、贴春联。其时我已上高中,也算是小半个文明人了。只管疑问“硬笔”、“软笔”书法,但是钢笔字还是写的不错。于是舅舅便把给新房写春联这一光荣而严重的义务交付与我。年少气盛的我,对春联如何写法了解不多,只知道写进去的句子,内容喜庆、字数相当、语法对仗就是对联了。通过一番不假思索的左思右想,我写下了“门对青山百福春”、“家纳歉年万贯财”,“新春新禧”的春联。舅舅喜不自禁,连忙贴了下来。红红的春联,贴在崭新的砖瓦房上,映托在青山绿水之中。
记得去年腊月28日下午,我携妻带女从上班的市区驱车公里,回到生我养我的故乡。随车带回来的,除了买给父母的年货之外,还有两幅文友赠送的、本省知名书法家书写的春联印刷体。在同村人看来,咱们夫妻都是大在校生,女儿也上了大一,可以说是文明家庭了。春节回来老家,贴着印刷的春联,总觉得不是那个滋味。与妻女一商量,咱们选择自己入手,写幅春联过小年。29日上午,咱们驱车到县城,买回来一打大红纸、一瓶墨汁,并从同窗处借来大小两支狼毫。于当日下午,在温煦暖和的冬阳下,在屋前的水泥坪上,自撰自写自贴春联的架式拉开了。我先起草春联,妻子和女儿则做一些预备上班:先将一张张的红纸,对折剪开,平铺在桌上;再用湿润的毛巾将红纸稍稍擦拭,以除掉纸上的杂质和蜡质,增强红纸的吸水性,而后将其平放在桌子上。
我寻思道:父母年迈在家,农闲之时,以看电视打发光阴;而今咱们从上班的市区回来,陪父母过年。母亲亲手剪裁的福字窗花曾经贴上,红火如意。一琢磨、构思,一幅春联已在脑海成型,上联为:友善窗花,贴上三分喜悦;下联为:谐和春晚,围成一个聚会。我把春联说与妻女听,获取分歧批准。我又想:姐姐外嫁邻村,全家带着家公在广东待业,一对儿女已结婚成家,姐姐前年已升格为奶奶,帮带孙子,往年全家从广东回来过年。我为姐姐家也拟好了一幅春联,上联是:孝道无际,带敬老钱,买返乡票;下联是:天伦有乐,捧开心果,过幸福年。待这幅春联写好,就要外甥骑车拿回家去。妹妹嫁在本村,与妹夫远在河北保定打工,孩子放在老家由爷爷奶奶带着,是典型的留守家庭、留守少年。早些天妹妹、妹夫已从河北回来,在家等着过年。我计划将“过节回乡,喜听檐上鸣春曲;举杯敬老,最善世间跪乳情”的春联,书写并送予妹妹一家。
三幅春联未然拟就,预备上班业已实现,只待提笔书写了。在桌上摊开红纸,以一小碗盛上墨汁,我手握毛笔,学着老先生的样子,运气凝神,挥毫泼墨。毕竟往常疏于经常使用毛笔,突然书写觉得手段有些不听使唤,一幅春联书写三五次才进入形态,找到觉得。妻女则充任我的下手,冉冉往后拉动已写好的春联,再小心冀冀地放一边晾干。一幅春联写就,那种自豪感、成就感,以及喜悦之情,无以言表。我与妻女三人忙碌着,父母也没有丝毫的休憩。二位老人守在厨房,用一小碗大米放在锅里煮开成米糊,用于张贴春联。待咱们将春联写好、晾干后,父亲先将米糊刷在门墙上,再涂抹少许在春联反面,双手满是忠诚,仪式般地将春联贴在门上,就算是功败垂成了。大红的春联,映着父亲、母亲那张刻满岁月沧桑的脸,红火、喜庆、如意。书写春联,成了一家老少的群体执行,从购置书写工具资料,到构思、书写、张贴春联,一家五口,高低忙碌,协作配合,乐在其中!正上初中、高中的两外甥女也跑来看繁华。我则应用这个时机,向姐妹俩解说春联的基本知识,希冀她们能从中遭到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熏陶和教育。
低劣的春联,不只可以流传传统文明,同时也能熏陶情操、洗濯心灵。但是严酷的事实却是,在印刷品一统天下的当天,大局部城乡居民曾经习气了商店购置、随物附送或收费发放的春联。令人担心的是,这些印刷工整的春联美则美矣,却影响了人们感触亲笔书写春联的俗气;千篇一概的内容,少了特征和怄气,淹没了本应如虎添翼的文字格律之美。在有的人家,甚至只是把春联当成一种文艺方式或是一种装璜物,更有甚者,贴上的春联词不达意,失误百出,成为笑话。我想,关于中华民族而言,承袭春联中深沉的文明传统,不只事关民族文明的凝聚力,更是每一个炎黄子孙责无旁贷的职责所在。
(作者:刘文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