趣说北京

许钢、何洪光供图

就在上周,5月17日—19日的微风、降雨和部分地域的冰雹置信大家还历历在目。微风骤起,拔木伤人、砸车毁物、不一而足。有的冰雹大如鸡卵,密集而下。当天的《趣说北京》就跟大家说说历史上北京的大雨雹与烈风。

元大德十年五月,大雨雹。泰定三年七月,大都诸属县水,微风,雨雹。

成化九年五月,京师雨雹如拳。万历十五年六、七月,雨雹如栗子大,自西北乾方来。万历三十一年七月,京师大雨雹。万历三十三年,京师大雨雹。万历三十五年闰六月,顺天府大雨如注,长安街水深五尺,各衙门皆成巨浸。

光绪二十一年七月,直隶总督王文韶奏:查顺直各属中央,本年四月间狂风暴雨,兼带冰雹。

这是史上京师大雨加冰雹的部分记录。

民间有“雹打一线”的说法,甚至总结出北京雹灾的四条路途,期间重要集中在6-8月,且简直年年出现。如万历十五年就有出当初通州的大冰雹:大者如鸡卵,间有如杵如升者,坏民房牲畜。1969年雹灾涉及十余区县,直径三厘米(乒乓球那么大)的冰雹还冲破了长安街两侧的灯罩和玻璃窗,打光了沿途的树叶。

至于微风灾,更是屡见史录。

最早记录是公元前80年,汉昭帝元凤元年,“燕王都蓟微风雨,拔宫中树七围以上十六枚,坏城楼。”北魏宣武帝景明元年,“幽州暴风,杀一百六十一人。”三年,“暴风昏雾,拔树发屋。” 这是凛冽期的气象特点。

到了金代,“微风毁宣阳门(金中都皇城南门)鸱尾”,“发屋折木,吹青夷门关折”,“东华门重关折”。

元代,至治三年夏五月,“微风雨雹,拔柳林行宫内外大木二千七百。”泰定三年八月,“大都昌平微风,坏民居九百家。”至正二十七年三月二十四日,“京师微风,飞砂扬砾,昏尘蔽天,风势八面俱至,终夜不止,万窍争鸣。”这场微风灾继续了四十多日。

明代,嘉靖十九年,“黄雾四塞,暴风从西北起,坏文德坊,并西长安街牌坊斗拱檐瓦。”万历四十六年三月,“忽闻地面有声如波澜汹涌之状,随即狂风骤起,黄尘蔽天,天涯莫辨,及将昏之时,见西方电流如火,赤色照地。”

清代,康熙十五年五月初一日,“忽天气晦黑,有微风从西山来,势极厉,飞沙拔木,触动天地。”咸丰十年二月,“昌平州怪风伤人”。光绪二十年六月十五日夜,“大雨雷,烈风拔木,大清门、天安门、端门、午门、太和门门闩齐断,多年大树偃覆纵横,自来无此烈风也!”

供稿:李哲 背阴门街道办事处副主任

整顿:丁玉冰

© 版权声明
评论 抢沙发
加载中~
每日一言
不怕万人阻挡,只怕自己投降
Not afraid of people blocking, I'm afraid their surrender